这是个什么样的项目?
抗癌公社是一个大家庭,成为一员后,当有人发生癌症、白血病在内的30种大病后,所有社员需要分摊3元以下的一笔小钱,帮助他筹集最高35万医疗费。
每个社员都需要履行义务,同时享有受助权利。
也就是说,成为社员,相当于获得了一份保障(有点有类似保险,但不是保险)。
为什么会有这个项目
创建人张马丁的母亲因癌症2007年去世,在治疗过程中,张马丁体会到医疗的诸多问题、体会到医疗费给病人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体会到医疗腐败、待遇不公、医保不力、殡葬黑暗等现状,立志改变一二。
因为不懂医疗,将努力方向专注于医疗费问题的解决上。2008-2011年,曾努力发起一家低成本的人寿保险公司(穷人保险),为此写作出版《草根的中国梦》一书表达理想,但是没有成功。2011年,从教会募捐得到启发,创建了抗癌公社。
因为抗癌公社免费加入、不需要预收费,只有社员大病才有分摊,被很多人都认为是不现实的“乌托邦”,发展缓慢,熬过三年后,直到2014年才渐被认可。
抗癌公社团队,有三分之二经历过父母的癌症或大病,对于项目有高度认同感,对于肩负的使命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立志为一个无需为医疗费忧虑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获得100多家媒体报道
至今有100多家媒体报道过抗癌公社,《广州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21世纪商业评论》《上海电视台》等媒体都报道过公社。您可以通过百度搜索了解。
获得3个奖项
2014年10月,获得YIYA创新奖唯一大奖;
2015年7月,获得北京国际移动展览会“最佳社会责任奖”;
2015年10月,获得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新秀奖;
2015年11月,进入中国公益行动奖十强;
专家给予好评
社会评论家杨朝清: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注重单向度的“给予”,现代的公益则强调双向度的“参与”。“抗癌公社”不仅搭建了社会互动的参与平台,还促进了爱心事业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新;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将松散的社会成员打造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关系共同体。
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夏雪芬教授:抗癌公社是互联网+智慧慈济模式的公益;
同济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胡景北:抗癌公社是医疗保障事业的一大创新;
中国保监会王以忠先生:抗癌公社的出现和众保模式的探索深化推动保险业的本质的回归和升华。
人保财险副总裁王和:抗癌公社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实验样本,是互联网时代社会风险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
如何成为社员?
用手机搜索和关注微信公众号“抗癌公社”或“康爱公社”,点击成为社员,进行注册。只有当留下个人身份信息,才算是正式社员的开始。
当然,希望您成为社员后还能来这里多交流,社员是一家人,应多多交流。
成为社员后要做些什么?
当公社有人发生指定的30种大病,你需要分摊几毛钱,你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接收通知,也建议每月登录一次网站,查看自己本月的分摊。
任务每月只有一次。
万一发生30种大病,请联系客服,提供指定的资料,我们将审核和公示后为您在社区发起筹款。
回家过年,请把他送给家人,给家人一份安康,与30万人抱团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