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医者仁心。
医护工作者是非常崇高的职业,救死扶伤,甚至有时候还伴随着一定的危险。
想必生过急病的人都有感触,在特别危险的时刻,只要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总会觉得看到了希望。
然而,近日发生在山西的一个县人民医院的新闻,确实让我们大跌眼镜。
据山西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报道,7月14日晚上9点多,山西省文水县的武先生将外婆送到县人民医院。老人因牙疼干呕,经过检查后,老人被送往了心内科的重症监护病房内进行治疗。
老人刚抽完血,医生就下了一个病危通知书。拿到病危通知后,家人更着急了,赶紧去找主治医生。主治医师给开了张拍CT的单子,武先生就赶紧带老人去做CT检查。
就在等待的过程中,武先生看到心内科所有的医生护士都走出了病房开始拍照,可就在这个时候,老人突然出现不适,非常难受。
第一次求救:
武先生说:“老人难受的不行,我表弟就去叫医生,医生说你等等。”
第二次求救: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老人越来越难受,这时武先生的家属第二次去寻求医生的帮助,但等来的答复还是等。
第三次求救:
后来又过了几分钟,另一名家人去找主治医生,这时他们已经照完第一张相。但医生一把把家属推开,“你等等不行啊?照完相给你看不行啊?”
第四次求救:
就在这时老人的病情再次加重,一位护士闻讯赶紧寻求主治医生的帮助:
“(主治医生)说主任18床病得可厉害了,赶紧给检查吧。但是旁边有个女大夫,直接拽住我们主治大夫衣角,说你急啥了你,咱们照完这张相再去看。”(转述武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
武先生当时气急了,当场质问这群医生,还有医德吗?在武先生的吵闹下,医生们终于到病房查看老人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武先生的外婆还是没能救过来。
事后,医院工作人员对外回应:“不是因为照相造成的死亡。”
目前科室主任已被停职,老人死因正在进一步核实。
从第一次叫医生到第四次,大概耽误了20多分钟。而这20多分钟甚至可以说是在与死神赛跑,多做一分努力,自然会多一分希望。
确实,我们也无法断定,如果没有照相,老人是否就可以脱离危险。只是,在这件事情里,该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素养,其对待危急病人及家属的态度,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事件一出,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愤怒不已。
@财神姐: 这个真的有点过分了,这些人对的起身穿的白大褂吗?难道内心真的不会愧疚吗?
@是只可爱的廖严严严严严宝: 有的医生没日没夜救死扶伤,有的…不说也罢
@蒙娜丽莎摄影总店: 没有仁心怎能称得上医生?
@我巨多钱: 罔顾他人生命,不道德!
@新新monica: 人命重要,还是拍照重要?
@给你写的诗: 作为医生,职责是什么,救死扶伤,去拍照,可笑,可悲,让那些饱受病痛的人情何以堪,这是一件既荒唐又可笑的事!
不得不说,类似新闻,无疑是在为崇高的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抹黑,危及医患关系,难免让人心寒。
医患关系,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自带热度的敏感词。
而医生这个职业,自带光环,是生命的守护者。在我们身边,太多医务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感动无数人,甚至不乏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医护人员在从业之初就要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里有这么几句话: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我对人类的生命,自受胎时起,即始终寄予最高的尊敬……
总之,这个职业如生命守护神一般神圣。而太多正能量的新闻里,他们也确实在这么履行着自己的承诺。
网上一个外科医生透露: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没空吃喝、上厕所,加上整个手术过程高度紧张,手术结束后突然松弛的话,十分容易疲劳。
而近些年,紧张的医患关系的背后,太多医生的压力与付出都不被外人所知。下图是广州某医院一名刚抢救完艾滋病人的医生,手术结束精疲力尽。
下面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6年3月9日下午两点左右,照片的主人公是浙江建德市前滩镇中心卫生院的外科主任叶美芳,当时怀有6个月的身孕,在经历了24小时值班后,又接着做了两台手术。连着工作30个小时后,叶美芳在走出手术室的瞬间,累得瘫倒在地,靠墙睡着了。
而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护士长方琴,她是在第二天,才把照片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除了照片她还配了几个字“大肚子睡着了”。没想到此条微信一发,成了她朋友圈里点赞最多的一条。
所以,很多不被看见的付出,被知道后总是感动无数人。
也切不可因一小部分人的玩忽职守,而怀疑整个行业,抹杀了大部分人的努力。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一部手机知天下,某个行业负面新闻的发生,太容易带动网民对整个行业的指责与不信任,而忽略了他们的高压、艰辛和付出,这同样也是一个让人心寒的现象。
还记得今年4月24日,发生在上海仁济医院的“拒绝插队引发矛盾,仁济医院专家竟被戴上手铐带走”的新闻吗?在那个4月底,几乎天天引爆舆论热点。
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赵晓菁因拒绝患者插队进而引发医患矛盾,最终被警察铐走。
事情的经过简单叙述起来,患者插队,医生被拘,现场围观者甚多……事情闹得很大。
被警察拷走的医生名叫赵晓菁,是上海仁济医院的胸外科专家,也是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更是一名医德和医术都广受赞誉的医生。
此外,他还是中国民政部增爱慈善基金会下的“慈菁基金”的发起人之一,自2013年起,通过中国民政部增爱基金会慈菁专项基金,赵晓菁团队已在山东、河南、青海、云南等地开展肺癌早筛早诊早治公益项目,总计完成超过1300例筛查。
而且搜索在网络上对其的评价,也并未发现对其不满意的患者。
可正是这样一位被患者交口称赞的好医生,却在一日之间成为医患矛盾的中心,更是被警方铐走。
有人同情被抓的医生,有人怒骂插号的患者家属,最终以双方接受记者采访,各自做自我批评才暂告一段落。
不是当事人,无法最真实地还原整件事,更无法做出所谓客观的评价。而这件事,之所以会被关注,会引全社会本与这件事无关者的在乎,不过是因为这件事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健康。
任何一件医患关系紧张的事件的发生,都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在闹剧中的你扮演的是哪一种角色,整个过程理智有没有被一时的情感所左右呢?
毕竟,谁都不想,将来有一天生病了,无人可医?
谁也不愿看到医生和患者之间,变成只有利益交易的陌生人?
2016年2月,一名5个月大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孩子父母叫来十几个人直接砸了医院的儿科病房,还出言侮辱医护人员。
他们甚至殴打了一名怀孕六个月的护士,一边打还一边骂:“我的孩子没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2017年的一封“杀医声明”震惊了手术室里的所有医生,更是惊呆了无数人!
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残忍血腥的医闹事件,让人细思极恐。那么事件中的医生、病人、家属,甚至围观的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呢?
医闹是偶然,也是必然,而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更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关心的。无论是病人、医护人员、还是围观的普通百姓,在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上,能做点什么呢?
哪怕是不为这个崇高而神圣的行业抹黑,不给医患关系添乱,甚至是对于看病排队的基本认知,等等,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在为缓和医患关系这件事做贡献吧。
而新闻中,山西文水县那个医院的医生们,拍照的时间的极不合适的,一边是病人心急如焚的求救,而另一边是嘻嘻哈哈地拍着集体照,不免让人觉得生命在他们心里的分量过于微不足道。
就这次合影,践踏了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若因此掀起一次风波,将有可能再次抹杀万千高尚的医务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即使当天在当场没发生恶劣事件,但这件事终究是捅向病人家属心里的那把“刀”,是让围观群众心寒的那块“冰”,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有人说,医生和患者应是一种同仇敌忾的“战友”关系,共同携手战胜疾病。患者对于医生是生命相托,是一种信任;而医生对于病人,是曙光,是希望!
所以,当我看到“老人病危求救,医生却忙拍集体照”的新闻时,甚至不太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希望事件并不像新闻里讲述的那样。
因为,医患关系,本应该很好的!

社长说
我是张马丁,中国千万大病患者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因母患癌去世,切身体会到大病医疗费问题对普通家庭的压力,于2011年创建大病互助平台,通过助人自助的方式缓解大病医疗费难题,取名康爱公社;公社团队过半成员均有亲友患癌的经历,公社之于他们,更是一种责任,现在坚持了8年。
如果您也有医疗费方面的担忧,邀请您加入我们:
(点击下图,免费加入)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康爱公社):康爱公社,创建于2011年、极致透明的大病互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