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及人生,时代是绕不过去的两个字。但在“爱折腾”的她看来,人赶上什么样的岁月,出生在什么国度,都不由自己来决定。唯一能决定的是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她是
一个15岁的少女,可以在上山下乡的时代风暴里,在找不出希望的大山深沟中,找出恐惧并潜伏忍受蓄势待发;
一个32岁的母亲,敢于决然砸碎铁饭碗,带着女儿转身走进大学的校园;
一个38岁的“人上人”,毅然抛下外企高薪工作,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从零开始;
一个49岁只有七年级数学水平的中国人,在西方世界战天斗地,勤工俭学拿下会计学专科、数学本科和统计学硕士学位,并成为世界500互联网公司软件主管;
一个60岁的癌症幸存者,在花甲之龄清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回头关注身体和自然,凭借毅力恢复20岁的体魄和状态,穿越亚马孙的雨林,登上南美洲的高原。
1953年张京出生了,爸爸是新中国的第一批飞行员,妈妈是随军的军医。
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一个英雄主义的家庭,张京从小不爱针织女红,只喜欢把玩父亲的军功章。

1965年,张京升学初一。校园里不再听闻朗朗读书之声,代之以呼声震天的口号。
从1965到1968,时代为华语词典贡献了一个新词:老三届。

那是一个知识大断层时代的开端,比同龄人幸运的是,父母都有文化,只要敢冒风险,她还有书可以看。
1968年11月,广播里传来遥远北京的呼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5岁那年的她“带着一颗精神世界一贫如洗的头脑和一个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身体”,被时代抛进了吉林省舒兰县西崴子公社。
“农村到工厂,8年的时间和血汗,说痛苦、说悲壮、说忧伤、说升华,都有之。对我来说,艰难和困厄虽是常态,我却从中汲取了力量:人要义无反顾地生活,要穷尽一切可能。”
如果你和张京一样,人生找不出希望,那就试着找出恐惧吧,让它赐予你逃离的力量。
你得付出确定性
它总是打一巴掌再给颗枣,试探你崩溃的底线在哪里,也赌你反弹的上限有多高。
1977年,邓公在北京一声令下,全国恢复高考。一代人等来了苦盼十年的希望,570万人重新走进考场。
张京却没有报名,直到事后看到当年的考卷,才追悔莫及。
4年之后,28岁的张京结婚了。厂里的老师傅牵线做媒,给她介绍了一个老实人。

在中国,一个普通女人的命运,往往在生儿育女之后就此定型。
1984年,31岁的张京开始自学高中课程。白天带着孩子在工厂上班,晚上和周末去夜校补习。
不眠不休的一年结束了,张京以487分的成绩(当年五科满分510分),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
张京索性辞职了,32岁和小自己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主动把自己的人生清零:放弃国企的铁饭碗,给人生搏一次的机会。
外语的优势让张京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外资企业中国分公司录取,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外企员工。
拿着高工资,出入大酒店,出行有轿车接送,张京成为那个时代标准的“人上人”。
少年时代的张京,除了《基督山伯爵》,也深爱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娜拉出走》。
只是当年的她没有料到,20多年后的自己,也会扮演娜拉的角色。
放弃铁饭碗、考大学、进外企,婆婆觉得张京太折腾,不是过日子的人。那段与老实人的婚姻终究没能天长地久,在1990年画上了句号。
时间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新旧观念的冲突,前所未有地割裂着国人。
因为在外企工作,张京比身边人更早接触到“舶来文化”:穿喇叭裤、唱流行歌。她被议论“太前卫太另类”,与生活的圈子格格不入。
1991年,张京在一次联谊会上,认识了一位美国来的大学教授。
那一年,张京38岁了,人到中年的她第二次将人生主动清零:辞掉当时月薪4千的高薪工作,再一次把自己甩进未知,跟随丈夫飞往举目无亲的美国。
两度放弃铁饭碗和舒适的生活,是张京留给所有想不断拓展生命边界者的启示:
丈夫愿意提供一份优越的生活给张京让她在家做一名全职太太,可是张京拒绝了。
开始的时候张京选择了唐人街,找到一家中餐馆打小工。
没过多久,她意识到,在美国自己除了英语,没有任何其它专长,几乎和文盲一样。
不甘心只是一味的干简单机械的工作,危机感再次找上了张京。

她拿出下乡时战天斗地的精神,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苦读了两年,修完会计专科和数学本科学业,终于考上统计学研究生。
回首往事,张京把自己初到美国的7年,戏称为“洋插队”。
1998年,张京以45岁的年纪登上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校报,拿下“年度最杰出学生奖”光荣毕业。
张京说:“回想这些年,支撑我奋斗的,一直是当年下乡时那股无论怎样绝望都要熬下去的力量。”
至此,这仍是一个星光不负赶路人的励志故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圆满,那么美好。
长年的伏案学习和工作,让她得了一大堆病:颈椎增生、腰肌劳损、双膝双肩关节炎。
51岁那年,张京被诊断出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都无法根治。2010年,又动了一次12个小时的大手术。
张京忽然意识到,每天开车两小时,朝9晚5去工作的那一篇,应该翻过去了。

趁着生命还没有结束,人生的最后一程,是时候转换战场了。
2013年,60岁的张京提前退休,第三次主动将人生清零:
人生的最后一次挑战,返老还童”,回到20岁的体魄和状态,把因为事业而错过的生活,全都找回来。
主宰命运的人,会把人生一次次清零,却从不是为了躺下,而是为了下一场出发。
每天去健身房,游泳、做力量瑜伽、吃低碳水高蛋白素食,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拥有强健的体魄,力量的肌肉线条,健康的肤色和愉悦的心情。
巴哈马群岛美丽的白沙和蓝海,消解了她退休后的失落感;

已经66岁的张京,仍然在不断打开人生的边界:舢板瑜伽、冲浪、高原徒步登山、水肺潜水、帆船航海……她说:
“看看我,如果你想说要做什么事已经太晚了之类的话,请你再好好思考一下!”
该上学时停课,该长身体时挨饿,该上班时下乡,该养家时下岗,该享受时患癌……
看不到希望时,恐惧亦是力量;想要抵达可能性,先要舍得放弃确定性;人生不过三万天,要活过而不止来过。
“人只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欢迎转发给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健康时,小额帮助他人!
不幸大病时获得来自300万社友的帮助,
额外领取一笔有尊严、有温度的看病钱!

康爱公社是一个助人自助的,
小额互助筹集医疗费的平台!
平时小额助他人,
大病时百万社员来帮你
在康爱公社,
已有3585个大病家庭渡过难关
合计筹款超过2.2亿元!
一个人解决不了的事情,
三百多万人抱团解决就轻松多了!
多一人加入,
就将少看到一个朋友圈求助链接。
↓轻轻一戳,立即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