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这个问题来自于最近央视新闻的一篇报道,答案可能多多少少让你意外,新闻里,康辉说出了那简单两个字的答案:吃饭!
那么,这再寻常不过的“吃饭”背后,又有着什么样让人动容的故事呢?
你见过肿瘤医院的住院病房吗?病床上患者迷茫的眼神,就算陪床的家属如何不动声色,一言一行都难掩艰辛,还有对亲人病情的焦虑。
但无论如何,餐具都是他们住进医院时必须置办的行头,毕竟,抗癌是一场漫长马拉松,能吃,活下去才有希望!
在南昌市青山湖区学院路的一条小巷,2米来宽,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仅有一墙之隔。
从楼顶俯身往下看,20多个小煤炉在巷子里一字排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人同时在这里洗菜做饭,热气蒸腾、油烟翻滚,伴随着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
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热闹景象,和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图景似乎并无二致,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做饭的这些人多是癌症患者和癌症患者的家属,这方窄窄的天地也因此被称为“抗癌厨房”。
在过去17年里,它的经营者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坚持免费为患者家属提供炉灶、炊具、调味品等,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费:炒菜一块钱、炖汤两块五、热米饭一块一盒,锅碗瓢盆水电煤全算里面。
他们说:“再有钱,来了肿瘤医院也会穷,但是再穷,也要吃口热饭啊。”
是啊,日子再难,也要一天一天过;生活再苦,也要吃好每一顿饭。
抗癌厨房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2003年,现在炒菜的地方,当年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只是简陋地支了个油条摊位,每天早出晚归卖油条、麻团等食物。
有一次,一对夫妻牵着他们十多岁的孩子走到他们的摊位前,小心翼翼地问能不能借他们的厨房炒个菜,万佐成夫妇没多想便同意了。
原来,他们的儿子才十几岁,患了骨癌,一条腿截肢了,两夫妻都在这边照顾孩子。小孩一直闹脾气,吵着要回家。外面买的饭菜他都不吃,就想吃妈妈做的菜,这个妈妈找了很多地方都被拒绝了,最后找到这里。
于是十几年前的那一天,这个患了骨癌的十几岁少年,在远离家乡求医的岁月里,总算吃上了妈妈炒的菜。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在医院外有一个地方可以炒菜”的消息,传回了医院。
毕竟住进肿瘤医院的人,都很特殊,他们大部门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癌症长期的消耗,看病花去了太多钱,他们基本已经没有什么钱了;第二是,希望能够吃到家里熟悉的饭菜。
出于这两个目的,于是很多癌症病人的家属闻讯而来,想要借这里的煤灶炒菜。
一开始,万佐成夫妇分文不收,免费给患者家属提供炊具和调料。
但那时,他们每天就要用掉一百个蜂窝煤和20多元的水费,开销很大。
后来病人家属过意不去,坚持要给他们钱,两口子于是象征性每个菜收取5毛钱,即使这么多年物价飞涨,他们也只是涨到了1块钱。
老夏是抗癌厨房的常客,她的妻子癌症6年,长期卧床。并不怎么会做饭的他,在万佐成夫妇的厨房,却也努力做出了妻子想吃的味道。
六年的癌症消耗,对于一个家庭的含义可想而知。老夏说:“六年时间了,不要说有钱,就是有座金山也被搞倒了!”
治疗癌症已经花去了太多钱,外面的饭菜太贵,病人家属买不起,而在这里自己买菜做一顿饭,至少能够省下两倍的钱。
怀一颗善心也许容易,偶尔做一件善事也许不难,难的是十几年一如既往地坚持。就在这个和肿瘤医院只有一墙之隔的小巷子里,万佐成夫妇这件只收一块钱的善事,整整做了17年了。
每年过年期间,厨房是免费供大家使用的。没错,这个厨房连除夕都在开火。去年过年,万佐成和熊庚香去儿子家吃年夜饭,半个小时就吃完赶了回来,“医院不休息,我们就不休息”。
这个价格,自然是不可能赚钱的,甚至要贴钱,除此以外,三百六十五天的无休状态也是考验,但夫妇俩都没有怨言,“到我们这里的,都好可怜。我们再苦再累,都没他们难。”
这方小小的厨房里,有最难熬的病,也有最硬的菜,最暖的爱。
对许多患者家属来说,这份人情味和烟火气,是他们在亲人患病的重压下,难得的喘息和安慰。
在人生的艰难岁月里,在对抗癌症的漫长时光中,那些锅炉里沸煮的、翻炒的、蒸腾的,何止是饭菜,更是生命的气息和爱的证明。
万佐成曾在采访里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有个四十几岁的妇女来我这里买油条,她的母亲十几年前患癌过世了,她很遗憾在母亲住院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给妈妈做点好吃的,如果早点遇见我们,她心里的遗憾就会少点。”
经营厨房17年,每年接待上万名患者家属,万佐成心里明白:有的病治不好,但让病人吃好,家属的遗憾就少一些。
简单朴实的一句话中,让我们看到,原来善良,并不需要大道理来解释。
没人知道,只知道每天中午从肿瘤医院奔涌而出的人络绎不绝,这条小巷子里买菜做饭的人们已经成为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这是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也没有人知道,只知道这家厨房这么多年从未停歇,人流量最多的时候 每年有一万多人。
这些人,在这里面对着世界上最残酷的疾病和分离,也共享着最平凡的温暖和善良。
一个中年女子在这里做饭给自己患病的父亲,她一直后悔说,如果自己之前懂事一点,自己的父亲就不会这么累,或许就不会得这个病……
说着说着,她的眼泪就掉入了灶台里面,她后来哽咽着说:只要他能活着就好…..
一个妈妈在这里给儿子做平时爱吃的饭菜,他的儿子患上了淋巴癌,她说儿子想吃什么就会做什么给他吃。
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医好他的病,就算是卖房子我也不会放弃的。
话音刚落,她就鼻子一酸,转过脸去,眼泪快要滚落下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得了肺癌的老大爷,他家里人都很忙,没时间照顾他,他就一个人看病,一个人买菜到这里做饭。
他乐观地说:老天爷给了我们这个任务,我也推脱不了。能活一天是一天,对不对?
万佐成夫妇在肿瘤医院呆了很多年,所以他们明白这群癌症患者们到底有多难。
万佐成的“抗癌厨房”里,有不会做饭的丈夫为了患病的妻子一点点开始学炒菜,有饭来张口的子女为患病父母学煲汤……
在生死面前,曾经不成熟的慢慢成长,曾经依赖惯的开始独立,曾经被照顾的开始照顾他人。
一道道家常菜,浓缩的是父母之爱、子女之爱、夫妻之爱……无数个家庭的酸甜苦辣咸就这样跟着炉火跳跃,随着锅铲翻飞,最后烩成一盘人生之味。
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是冷是暖,并不是每一份经历都刚刚好。
不过,绝境之时拉一把,哪怕就借一次煤灶,让背井离乡求医问诊的大病患者家属,得以为爱的人烧出一顿渴望已久的家乡味。
这份暖,就如同溺水的人沉重呼吸、双手一次次扑空之时,却有人伸过来的一根树枝。
抗癌是一场长跑,任何一丁点的希望,都是他们绝望之时的一点光。而此时,感受到来自别人的善意和温暖,最非比寻常。
万佐成夫妇的故事被央视和人民日报报道之后,相关推文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是啊,每一个炒菜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而这个简陋的煤灶所升起的火,却正是他们极寒中的那份暖,黑暗中的那束光。(素材来源:综合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
致敬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正是这样的你们,让无数人相信,这个人间,值得!
看着正在抗癌厨房炒菜的患者或者他们的家属,小康爱想到了在康爱公社申请互助的社友们。
在公社,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很多的大病或者意外申请,当社友在康爱公社APP首页轻轻点下【申请互助】,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刚刚经历了什么呢?
康爱公社原名抗癌公社,创始人张马丁社长当年因母亲患癌去世,深切体会到大病医疗费之于普通家庭的压力,创建公社,立志帮助不幸大病或者意外的患者,解决医疗费难题,今年是公社的第十个年头了。
10年来,公社与三百多万社友一起,共资助大病申请4950人次,为他们筹得了超过2.95亿元康爱金。正是每位社友几块十几块的善意,汇聚到一起,让这些不幸家庭,得以缓解燃眉之急。
生活在继续,爱在继续,正在看文章的你,我不知道你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由衷地祝愿,你健康,平安。
如果你正遭遇不开心,请记住,不管发生了什么,先吃饱饭!保持住内心的光,终会走出黑暗。
最后,如果您身边有亲友尚未加入公社,可以点击下面按钮,给ta发一个邀请,让爱与善意,在我们轻轻的一次点击中,传递!
为抗癌,你我能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