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胃病,却是心脏出问题?!
2月24日,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张栋铭在医院公众号上分享了近期一位患者的经历,十分惊险:
33岁的罗先生是一名网约车司机,在杭州工作。2月17号晚上10点左右,罗先生感到胸口闷痛不适,服用“护胃药”不能缓解,当晚胸痛反复并有加重,至2月18日早上7点左右自行驾车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急诊胸痛中心。
浙江医院急诊科立即启动急性胸痛流程,通过心电图,患者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生建议立即行冠脉造影(素材来源:健康时报。)

但罗先生认为自己年纪轻轻,平时身体健康,不会是“心肌梗死”这么严重的疾病。病人的迟疑使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医师万分着急。
同时询问病史发现: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就是生命。罗先生这次从胸痛加重到入院已有9小时左右,早一分钟治疗,生命就多一分保障。
医生与患者沟通后,并通过电话与外地的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后,罗先生立即同意了手术,医生也立即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正是罗先生在出现身体不适且不能缓解后及时就医,很快同意手术,这一决定救了自己!
| 检查发现:这条血管堵了!
医生为罗先生行急诊冠脉造影,结果令人惊愕——“左主干中远端100%闭塞”!
冠状动脉有三根主干血管,左边有两条,分别是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这两根支脉未分离的时候,被称为左主干,右边有一根,被称为右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左主干担负着心脏供血三分之二的任务量,一旦发生严重的狭窄和堵塞,就会引发大面积的心肌缺血,随之而来的是室颤、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危险性可想而知。
临床上,冠状动脉左主干堵塞引发的死亡率高达70%~95%,而且极易发生在30岁-50岁的青壮男性群体中,由于该病没有明显征兆,发病凶猛,可致猝死,为此临床医生还把这条血管称为“寡妇血管”。
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后,在1小时内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并植入,成功挽救了罗先生的生命。
| 年轻人心梗比老年人更隐蔽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
心肌梗死年轻化危险的地方在于它总是“悄无声息”、“突如其来”。不像老年人发病时反复出现心绞痛等预兆,年轻人一旦发病,往往就是大面积的心肌坏死,极易发生猝死。
关于年轻人与老年人心梗严重程度的对比,小康爱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在医院病房里,住着一位71岁的李大爷和一位35岁的小王,他们是同一天因为同一个病住院的,那就是“心肌梗死”。
由于年龄不同,经过一番治疗后,结果也不同:71岁的李大爷,经过常规支架治疗,病情很快缓解;而35岁的小王却差点没送命!
我们也总能遇到,中青年心肌梗死好像更重,更容易心衰,甚至更容易死亡;而老年人相对要轻一些。
| 为什么年轻人心梗比老年人更危重?
为什么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送到医院时,病情往往会比老年人更危重?甚至发生猝死的几率也比老年人更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生活不规律
老年人退休后大多没有工作压力,生活也相对规律,他们的心梗多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运动不足有关。而青年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极易诱发心梗。
不关注健康
相对来说,老年人往往更关注身体变化,出现异常时会及时问询医生。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定期复查也有机会发现疾病征兆,及时处理。
但青年人多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刻意关注自身健康,即使出现胸痛、胸闷等表现也常常被忽略,由此错过最佳诊治时机。
缺乏缓冲过程
经历了血管老化、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他们在平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身体通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和其他代偿方式,已经相对“适应”这种情况。
而青年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心梗,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严重,猝死率更高。
另外,即使同是年轻人或者同是老年人,心梗预后也不相同,这主要与2个因素有关。
梗死位置
血栓堵在什么地方,直接决定预后。如果血栓堵在心脏的大血管,比较主要的血管,那么病情越严重,越容易心衰或死亡。如果血管远端堵塞,或小血管堵塞,那么对我们影响相对不会太大。
开通时间
开通血管越早,梗死范围就越小,预后越好,开通时间越晚,梗死范围越大,越容易心衰或死亡。
| 温馨提示:
时间就是生命,心血管闭塞40分钟后坏死面积约为缺血总面积的30%,闭塞3小时约为50%,闭塞6小时约为70%,闭塞24小时约为80%。如果在发病3小时内开通血管,可使50%以上的缺血心肌免于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进展快,要第一时间就诊治疗。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杜常青医师提醒,如果突发胸痛或者胸闷持续数分钟,不要掉以轻心,请记住以下救命流程:

传播健康与爱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康爱公社):康爱公社,运营10年的极致透明的大病互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