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正值青春韶华。可对于家人而言,22岁的晨宇(化名)却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
从小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
18岁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
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
与游戏为伴,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钱……
晨宇为何会成长为“巨婴”?
他缘何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他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12月7日,在一家咖啡厅采访到晨宇的母亲刘女士,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从失败的婚姻到迷失的教育,刘女士在讲述中几度落泪,她多次重复一句话:“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
刘女士是哈市一家公司的高管,宁先生是一家国企的职员。2006年春天,夫妻俩和平分手,理由是三观不合,晨宇从此随父亲一起生活。
父母离异后,晨宇被接到了奶奶家。晨宇是奶奶家的“独苗”,更是奶奶的命根子。奶奶对晨宇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也对晨宇有求必应。但这份疼爱非但没有让晨宇变得阳光快乐,反而让他越来越不合群。
晨宇在学校没有朋友,也很少与人交流,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刘女士和宁先生都与老师沟通过,不过他们并未因此警醒,从而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晨宇也在偏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十年间,刘女士一心扑到工作上,事业取得了质的飞跃,从年薪几万元到年薪七八十万元。虽然工作上如鱼得水,但儿子一直是刘女士的一块心病。2014年,晨宇在哈市一所私立高中读高二,刘女士分析了儿子的成绩,提议让儿子出国读书。
刘女士将晨宇送到新西兰读预科,希望他在新西兰继续读大学。然而,晨宇在国外的发展与刘女士的设想相差甚远:依然没有朋友,几乎不与人交流,玩游戏是他打发时间的主要途径。
经济上,晨宇从来不懂什么是拮据。想回家就回家,仅仅是路费,晨宇一年可能就要花费10余万元。再加上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两年间,晨宇最少花了200万元。全家人咬紧牙关,满足晨宇的需要。结果却一事无成,连预科的毕业证都无法取得。
更糟糕的是,在国外,晨宇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疑似患上了抑郁症。直至此时,刘女士才发现,留学并不适合儿子。
2016年7月,刘女士和宁先生决定让晨宇放弃留学生活,回家进行调整。刘女士说:“孩子在家几乎不出屋,天天猫在卧室里上网玩游戏。吃饭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刘女士打开了母子俩的聊天记录,里面除了转账记录其他信息寥寥无几。对晨宇而言,基本上没有“钱”的概念。他玩游戏因为电脑配置不够导致不能过关,会立即给妈妈发微信:“给我1万元,换电脑。”
针对晨宇的问题,全国知名心理专家张聪沛指出:畸形的宠爱让晨宇的性格变得偏激,并与社会脱轨。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教育的真谛,而晨宇的父母选择用物质取代陪伴,由此导致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儿子就像一个“巨婴”,不具有任何生活能力。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有两个妙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晨宇的未来尚不知,但是他的经历应该给更多的父母敲响警钟,无论婚姻状况如何,无论事业多忙,无论生活多囧,对孩子的陪伴都不可或缺,因为你给予孩子什么,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
编辑/小康
此外对于0-17岁的孩子,还有特权:
对于0-17周岁的孩子:
享受115种大病互助权利
最高35万元的康爱金,
此外义务分摊只需要履行成人的1/3哦!
-转发出去,让亲朋好友都知道-
最早、最受用户欢迎的大病互助
目前1,800,000+人已参与
可爱的人儿,点这里